“三無小區”變“平安小區” |
合肥市廬陽區平安建設放權群眾 |
|
法制日報記者李光明
室外驕陽似火,室內涼風習習。在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三孝口街道迴龍橋社區近千平方米的“城市生活e站”,一些社區居民和外來人員邊納涼邊享受學習娛樂、子女教育、法律咨詢、醫療保健等服務。這樣的畫面,在廬陽區各個街道、社區都有“復制品”。
近年來,被稱為合肥市“首善之區”的廬陽區以“和”、“善”為題材,廣施特色民生,為平安“加油”,彰顯“首善廬陽”獨特發展之路。據安徽省統計局2012年合肥市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抽樣調查顯示,廬陽區在合肥市12個區、縣(市)中群眾安全感認同度位列第一。
把平安話語權交給居民
“今天晚上樓道燈不亮,明天保證會換上新燈泡,因為我們有位好樓長?!焙戏适忻沙锹?2號7棟有75戶居民,這里地處城隍廟周圍,出租房屋多,流動人口多,是樓長讓他們找到了同在一個屋檐下的感覺。這位叫范學武的樓長來自合肥市第6中學,他發揮自身特長經常給租住的經商戶子女輔導功課,精心做好本樓社情民意傳遞、矛盾糾紛調解等職責,得到同樓居民認可,促進了居民間和睦相處。
像范學武這樣的“大學生樓長”在三孝口街道公開選聘的504名樓棟長中就有119名。
“樓棟長發揮作用能夠激活整個樓棟群眾自我管理、共同治理的熱情?!睆]陽區綜治辦負責人說,綜治工作往往是因“最后一里路”沒有責任主體而大打折扣。樓棟長就好比是大家長,他能讓獨門獨戶的群眾打開門,組成一個“大家庭”,共同治理好這個“大家庭”,成為和諧平安的共同體。
?
樓棟長“盤活”了,基層平安基本元素自然就活躍了,居民群眾的服務訴求和平安需求也就不再“足不出戶”了。廬陽區則根據收集的服務訴求和平安需求進行歸類,作為區里實施民生工程的“自選動作”,通過一個個“特色民生工程”的推進解決群眾需求和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民生新問題。
廬陽區委書記吳勁說,廬陽區“特色民生工程”的實施,不僅提升了群眾幸福指數,還豐富了“首善廬陽”的內涵,成為平安廬陽建設的不竭動力。
地處合肥中心城區的廬陽區在合肥快速發展中,同樣面臨征地、拆遷、建設發展等帶來的矛盾。對此,廬陽區通過對重大決策、重大項目逐級組織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將各類風險預防在前,找到了發展與穩定的結合點,找到了化解風險、協調推進工作的切入點,有效地從源頭上預防化解社會矛盾。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就是一個讓老百姓自己說了算的機制,既能得到群眾認可,又能贏得民心,有效促進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睆]陽區區長鄧真曉說。
把平安主動權交給群眾
“可防性案件是左右群眾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不要說案件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感到不安全,就是看到案件發生在別人身上同樣會感到不安全?!睆]陽區海棠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敏說,轄區“四類可防性案件”發案率下降了28%,不論是小區防控還是重點防控,居民群眾都參與其中,讓防控網絡變得更“結實”、更有效。
警力是有限的,民力是無限的。如何讓居民群眾真正成為治安防控的主角?廬陽區一方面注重為居民群眾搭建“舞臺”,一方面鼓勵他們盡情“演出”。
?
廬陽區始終把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和完善置于平安建設工作的前沿,通過整合防控資源,不斷加大人財物投入,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治安防控體系。
“‘三無小區’是治安防控的難點,因為無主管、無人防物防、無物管,群眾的生活環境和治安防患得不到保障,往往成為治安問題和案件多發的代名詞?!睆]陽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左學和說,廬陽區從2011年起,全面啟動了對三無小區的綜合治理,切實解決三無小區治安防范薄弱的突出問題。
據介紹,廬陽區將“三無小區”綜合治理作為一項民生工程,著力完善小區配套基礎,按照統一標準、統一式樣等“六統一”要求,對全區74個“三無小區”統一修建了圍墻、大門、值班室和停車棚,安裝電子監控,落實了門崗和“4050”治安巡邏人員,實現了治安防控全覆蓋,徹底消除了治安管理盲區,讓一個個“三無小區”變成了“平安小區”。
“‘三無小區’整治管理工作涉及千家萬戶,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睆]陽區綜治辦負責人說,在整治時就將治安防控體系建設規劃其中,治安防控的硬件基礎具備了,發動居民群眾參與防控才能有基礎,才能讓群眾掌握治安防控的主動權。
在推動居民群眾作為治安防控和平安建設主體的同時,廬陽區并沒有因此弱化職能部門的自身作用。廬陽區組建了一支專業治安巡邏大隊,每天有33輛巡控警務車24小時街面巡邏,在全區公共區域、主次干道、治安復雜地段安裝視頻監控點2548處、探頭9416個,實現技防設施全覆蓋。目前,廬陽區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全方位、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初步形成。
(責任編輯:谷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