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姓氏 |
|
□韓浩月
中國人初次碰面愛問三句話,“您貴姓?”,“年齡多大了?”,“在哪個單位上班?”,這三個問題各有目的,問姓名是好下稱呼,問年齡方便排尊卑長幼,問單位是想了解一下對方的身份,如果是特別好的單位或者是在單位有個一官半職,大家好給予與其身份相匹配的規格待遇。一般人交代完這三個問題,其他人就大略知道該怎么用什么語氣、什么套路來與之講話了。
在“三大問”當中,詢問姓氏首當其沖,是有著悠久傳統的,比如趙姓起源于秦始皇嬴政,后來宋太祖趙匡胤又賜了許多其他姓的人為趙姓,所以直到現在當聽聞一個人“姓趙”時,都有人笑臉奉承,“您這是皇姓啊”。在《錢文忠解讀<百家姓>》這本書里,作者用一些既有史實依據、又有民間傳說的精短文字,講述了大多數姓氏的由來和相關度較高的故事,是一本迅速了解自家姓氏的入門通俗讀物。
姓在人們的意識里,會被等同為“同門同宗”,遇到陌生人和自己同一個姓氏,大家會不約而同脫口而出“五百年前是一家”,親近感頓時彌漫,交朋友談生意會變得順利許多。當同一姓氏的人吵架時,勸架者會說“一筆寫不出兩個X字”,這個X可被替換為任何姓氏,意思是同一姓氏就是一家人,連兩家話都犯不著說,怎么內亂呢?
正是基于以上對于姓氏的傳統認識,我慶幸讀了錢文忠解讀的這本《百家姓》,因為它完全顛覆了我對姓氏文化的理解,揭開了幾千年姓氏文化的面紗,發現其內里核心可以用一個字形容,亂!讀完這本書千萬不要學武松說什么“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了,往上三輩、五輩、十輩數,也許會發現一直被你引以為豪的姓氏,不過是父輩、祖輩人生際遇中的一個無奈選擇而已。比如韓姓,錢文忠的文章開門見山地就說了,“韓姓的來源非常復雜”,一說韓姓是黃帝的后裔,一說出自姬姓,還有一說是曲沃桓叔之后,這些大致都還能追蹤溯源,可接下里錢文忠又寫道,有很多兄弟民族在不同時間改為了韓姓。大多數《百家姓》里提到的姓氏,來源說法都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看完令人嘆息,姓名不過是人的一個符號而已。
(責任編輯:谷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