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生代農民工和諧維權機制建構研究 |
——以皖中S村調查為例 |
|
安徽省長豐縣司法局 鄭? 林 ??
【摘 要】在對安徽省新生代農民工訪談和調研的基礎上,探討新生代農民工維權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導致的分野,使新生代農民工在身份定位上、權益保障上、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上遭遇眾多尷尬、困惑和迷茫。為此,應高度重視對新生代農民工維權的保障,采取積極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從法律制度建設和政府行政效率提升入手,不斷創新維權保障路徑,著重需要培養農民工和諧維權的意識與習慣,并且和諧維權也將成為農民工理性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最優選擇。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權益保障;和諧維權
在加速經濟轉型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工作,形成了生活上居住在城市、身份上卻屬于鄉村的特殊群體——農民工。2010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村農業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即中央一號文件出現“新生代農民工”提法,他們年齡在18-29歲之間,具有農業戶口,受過基本的初等教育,長期在城市被雇傭的青壯年勞動力。關于“農民工”的概念,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春光認為,應把握以下四點:“第一是職業,即農民工主要從事非農職業,且主要收入來源于此;第二是身份,他(她)們屬于農民身份,戶籍上仍是農業戶口;第三是勞動關系,他們是被雇傭者;第四是地域,他們都來自農村,是農村人口?!盵①]
安徽省作為全國外出務工重點省份與全國其他省份一樣出現了農民工群體的年輕化趨勢,一大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90后群體加入進來。與他們的父輩默默工作、任勞任怨不同,他們思想更加開放多元,權利意識、法制意識強,期望值高,忍耐性差,面對與理想差距巨大的現實及其維權遭遇的尷尬和困惑,他們往往通過微博、微信、電臺、媒體等表達訴求,其行為方式更加激進。新時期研究安徽省新生代農民工的維權狀況及其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安徽新生代農民工的現狀
安徽作為農業大省和勞務輸出大省,同全國農民工的狀況一樣,安徽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同樣在制度設計和經濟利益社會文化上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
?。ㄒ唬┲贫仍O計上的局限
1.身份戶籍受限制
我國的戶籍制度實行城市與農村分類管理模式,其結果是加劇了城鄉二元結構矛盾,造成鄉村經濟社會生活與城市差異巨大,給新時期社會全面發展帶來制度性障礙。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出身鄉村,但絕大多數愿意居住在城市,希望成為城市人,希望與城市人口一樣享有住房、醫療、就業、社保等方面的平等待遇。安徽屬于傳統的農業大省,是勞務輸出的主要省份,新生代農民工遠離家鄉,通過務工實現城市人生活的愿望更加強烈。因為戶籍的限制在就業上遭受不公平待遇,由于非當地城市戶口,而錯失工作機會的現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
2.收入分配欠公平
長期以來,農民工工資待遇較低,與城市正式工相比他們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缺乏社會保障。他們一般每周工作六天,遇到加班、生產高峰期等甚至一個月只有1天的休息時間,他們的勞動時間比城市正式員工長,他們的休假福利待遇與公務員、事業單位更有相當距離。收入的起點很低,他們無法完成在城市買房安家、結婚生活的需要。安徽主要為農業,新生代農民工單純依靠父母耕種農田收入和個人在城市打工收入無法解決高房價的現實困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放棄假期、爭取加班成為他們無奈的選擇。
3.社會保障不科學
“沒有合適住房”、“入托入學難”、“家庭收入低”和“享有社會保障低”……這是很多農民工的生存寫照,安徽新生代的農民工同樣存在這些問題。由于社會保障的不科學,失業、患病成為每一個新生代農民工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城市居民通過城市保障體系享有基本的保障,而新生代農民工由于不具有城市戶籍,被排斥在這個保障體系之外,發生失業和疾病只能通過個人積蓄、家庭支持和老鄉幫助等手段解決。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他們就醫的經濟負擔,但是目前社保由于接續手續繁瑣,且農民工工作流動性大,導致不少新生代農民工抱著“爛在鍋里,不如爛在手里”的守舊思想,不愿意讓用人單位為他們繳納社會保險,最終既不利于社保體系健康發展,也損害了新生代農民工依法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權利。
?。ǘ┙洕嫔洗嬖诘牟蛔?/p>
1.工資收入待遇偏低
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根據全省3100戶農民工樣本戶抽樣調查顯示,2012年一季度,省內農民工人月均工資2164元,在省外工作農民工人月均工資2437元,由于省外打工掙錢多,我省74.0%的外出就業人員都選擇了在省外就業。[②]而2012年安徽省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排在前四位的是淮北、淮南、馬鞍山、合肥,分別為4660元、4582元、4146元和4142元,私營單位與非私營單位員工的年平均收入相差達1.7萬元。待遇偏低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熱情,極易造成惡性循環。
除工資外,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居住在單位搭建的宿舍或工棚,這些宿舍或工棚空間狹小,毫無個人隱私保護,據統計10%的農民工居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一到夏天酷熱難耐。這些聚集的農民工集體宿舍,水、電、衛生和社會治安狀況較為復雜,成為城中村之外的另一個治安隱患。
?
2.合法利益極易受損
法律依法保護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但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他們或多或少遭遇過欠薪、被隨意增加勞動強度、女性農民工婚假、產假被取消等利益受損情況。調查問卷顯示,近三分之一的新生代農民工心理不平衡,但無可奈何。他們遭遇的問題具有普遍性,由于工作崗位、個人素質以及維權的成本等因素,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利益受損后,不是依法維權,而是采取肆意損毀財物、罷工、堵路、跳樓、網絡攻擊等非法手段。新生代農民工利益受損再加上他們脆弱的心理,容易釀成惡性事件。
3.社會同情關愛較弱
由于部分城市人對農民工群體采取敵視、懷疑、防范的心理,農民工正常的生活處在城市人不友好甚至歧視的目光之下,這加重了社會層面的問題,并且,農民工還受到歧視。新生代農民工雖然出生在農村,但是絕大多數具有較強的自尊心理,社會的同情關愛較弱甚至漠視和不理解,導致他們采取逃避的態度,或是借酒消愁、或是網吧過夜,進而產生仇富心理。
?。ㄈ┥鐣幕洗嬖诘牟蛔?/p>
1.法律知識的欠缺
農民工被侵權的事件很多,然而很少有農民工能勇敢地站起來,去維護自己的權益。據有關調查發現,農民工的文化程度不高,而且缺乏專業的技能培訓。在被調查的農民工中,沒有上過學占1%,小學文化的占10%,初中文化的占42%,高中的或中專占34%,大專文化占8%,本科及以上的占5%[③]。在第一次外出打工時,39%的農民工沒有一項技術(手藝),48%的農民工有一點點(手藝),13%的農民工有一項很好的技術(手藝)。大部分人都沒有接受過勞動輸出地和勞動輸入地政府的技能培訓[④]。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在權利受到損害時不能利用法律保護自己,只能忍氣吞聲,或者通過非法手段解決,很難公正、公平的解決問題。
2.無訟觀念與經濟利益
很多農民工表示,如果通過訴訟去討要工資或要求工傷賠償,其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因為如果通過訴訟,既費時又費心,不能更好的去進行新的工作,如果敗訴,還要承擔相應的訴訟費用。而且,即使法院最終判決雇主敗訴,判決結果也很有可能得不到落實,事實證明,很多農民工在勝訴后,發現雇主根本就沒有能力進行賠償,而法院的強制執行也就無法發揮作用。既然如此,為什么不“私了”呢?通過和雇主協商,能要到一點是一點, “大事化小,小事化無”。[⑤]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遵循“以和為貴”、“能忍則忍”、“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思想,不少農民工因為怕“麻煩”,寧愿息事寧人。
?
3.社會融入與社會隔離
農民工一方面表現為希望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農民工又因為二元經濟結構、文化資本缺失、社會勞動與生活實質性存在的社會隔離,使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受挫,這集中體現在農民工本人的婚戀以及子女的教育上。
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戶籍制度造成了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大批學齡兒童隨父母來到城市,由于戶籍壁壘和農民工父母艱難的經濟情況,導致了他們的子女無法得到與城市同齡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權利,農民工子女的文化資本明顯低于同在城市中生活的同齡孩子,尤其是可以內化于心的文化資本的缺失在孩子的整個社會化過程中都會起到巨大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直接導致了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上的困難,他們對農村并不熟悉,他們不屬于父輩們生活的那個農村,他們又沒有能融入城市。?????????????????????
農民工的工作與生活基本上都集中在他們工作的地點,如工地等,農民工真正和城里人的接觸與交流是相當少的,這就造成了他們實質性的社會隔離,而這些年輕力壯的農民工正處年青,希望能夠接觸異性,有婚戀的強烈需求,可工作不穩定,城市房價攀升,特別是實質性的社會隔離狀態,根本沒有辦法完成農民工的這個愿望。
二、安徽新生代農民工維權困境的原因分析
?。ㄒ唬﹤€體微觀因素
安徽新生代農民工雖然素質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具有大學??埔陨蠈W歷的比例仍然偏低。由于受教育的不足,他們的法律意識和觀念較為淡薄,遇到侵權行為往往求助于同鄉或親戚,即使有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具有較高的權利意識,但由于知識和能力有限,往往采取非程序手段維權。另一方面,外出務工身處異地,社會環境、個人經濟、鄉村觀念對新生代農民工依然具有一定的制約和影響。
?。ǘ┓芍贫纫蛩?/p>
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一個群體已經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國家也出臺了相關的法律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但個別執法單位或人員,在執法的過程中不能貫徹和執行。如勞動合同法中的同工同酬,在許多單位沒有得到較好的執行,他們工作強度大,工資收入較低,很多從事環衛、建筑、保潔等工作的人員甚至沒有依法繳納社保,帶薪休假對他們更是奢望。部分中小型非公企業尤其是一些餐飲、娛樂、建筑等行業,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不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拖欠工資、未依法使用勞務派遣用工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再如欠薪的追討,訴訟前的勞動仲裁雖然可以依托勞動執法部門快速解決農民工討薪難的問題,但不可否認亦有一部分農民工的合法利益,在仲裁中被讓渡出來。法律的規定不能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貫徹和執行,成為新生代農民工維權難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
三、農民工維權的通常路徑
?。ㄒ唬┬旁L:造成秩序混亂
設立信訪制度的初衷,本是使信訪成為一條重要的民聲通道,讓群眾話有處說,理有處講,冤有處訴。我國目前龐大的信訪機構和對地方政府信訪問題“一票否決”制度,既顯示出行政機關對信訪工作的重視,又表明信訪事件對地方政府及其部門“政績考核”施加著巨大壓力,這無疑給群眾一種暗示:信訪是解決他們難題、滿足他們訴求的便捷方式之一。[⑥]
?。ǘ┍┝S權,反受到法律制裁
新生代農民工具有較強的維權意識,但往往沒有使用合法途徑的經驗和習慣,他們通過使用肢體的力量,以暴力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到頭來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諸如他們圍堵政府大門、沖擊政府大院,拉橫幅標語甚至謾罵接訪工作人員,阻擾施工、損壞設備、群體械斗等。這些做法在為維護自己權利的同時,也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利,也給農民工自身形象帶來了不良影響。
?。ㄈ┺r民工法律維權的通常途徑
農民工法律維權通常通過調解程序、仲裁程序、訴訟程序、簽訂勞動合同等法律途徑進行維權。
1.調解程序。當事人雙方達不成協商協議的,雙方可以自愿申請調解委員會調解,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該自覺遵守。
2.仲裁程序。當事人一方或雙方都可以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仲裁庭應先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做出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生效的仲裁調解書或裁決書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3.訴訟程序。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依法進行審理。
4.簽訂勞動合同。農民工在工作期間應與用人單位確立明確的勞動關系,簽訂勞動合同,只有這樣,農民工的權益才能有法可依,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維權難的問題。
農民工上述的維權情況顯示,農民工采取法律途徑來維權是正途,但使用的人少,其中原因既有自身法律知識欠缺,又有社會法律援助沒有能及時給與幫助,而暴力維權卻被農民工廣泛使用,這就使得我們在倡導農民工合法維權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分析農民工的和諧維權。和諧維權不僅是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社會各方最大權利,同時還培養了農民工規范使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的習慣。
?
四、完善安徽新生代農民工維權保障的策略和舉措
?。ㄒ唬┙⑿律r民工的訴求表達機制
安徽作為農業大省,大部分地區經濟發展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有一定的差距。安徽新生代農民工從偏遠的農村、山區,從消息封閉的角落,一下面對各種信息都很發達的繁華城市,從衣食住行到工資社保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由于個別部門和人員態度冷淡、辦事效率低下甚至刁難等情況極易引起新生代農民工的不滿,當新生代農民工的訴求無人理睬,他們就不得不求助于熟人,托關系找門路,甚至走上極端道路。
新生代農民工是未來農民工群體的主體,他們的愿望和訴求需要高度重視。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9年新生代農民工已超過1億人,占農民工總數的61.7%,占全國職工總數近一半,已成為產業工人的主力。一方面,要積極發揮現代技術手段,通過手機、微博等各種形式拓寬溝通渠道,傾聽他們的聲音,及時做出回復,真誠做好溝通交流工作;另一方面,利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使更多的社區律師、法律工作者、法律志愿人員走近社區和工廠,把問題解決在基層。作為勞務輸出大省,要積極為外出務工的新生代農民工建立相應的溝通機制,幫助他們解決在外省遇到的困難,傾聽他們的聲音,提供必要的法律幫助。
?。ǘ嫿A防與打擊并重的勞動用工秩序
打破城鄉分野,讓新生代農民工共享城市的發展成果,有助于進一步縮短城鄉差距,推動安徽更快更好發展。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表示,80后、90后為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不可能把他們拒絕于城市之外”,理由有三:其一,這些人中,多數人本身沒有地,農村土地二輪承包時就沒有分到土地,根本就無地可種;其二,他們從來就沒有種過地,一離開初中或者高中的校門就到城市務工;其三,他們中的多數人出來后就沒有想再回去種地。
讓新生代農民工盡快轉變為新型城市市民,是安徽加速農業現代化,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重要一步,務必在社會保障上盡快使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積極探索戶籍改革,讓新生代農民工共享城市的發展成果??梢岳脟鴦赵簩Π不盏膬灮菡?,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從就業上下工夫,以《勞動合同法》和《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條例》積極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和非法用工情況、打擊違法犯罪和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執法檢查。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并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強化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建設,健全預防企業拖欠工資的聯動長效機制。進一步擴大勞動用工監管覆蓋面,對用人單位勞動合同簽訂、勞務派遣、參加和繳納社會保險費、支付勞動者工資等情況進行全面審查,按照《安徽省企業勞動保障誠信等級評價辦法》,將企業信用等級向社會公示,加強社會監督力度。
?
?。ㄈ┨岣咝姓?,提升政府公信力
新生代農民工維權意識強,要求政府要進一步提升行政效率,既要貫徹執行上級的政策和國家的法律,又要及時高效的辦理行政事務;既要保護當地企業的正當利益,又要堅定的維護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通過依法行政,提供行政效率,取信于民,贏得新生代農民工的認同,進而提升政府的執法公信力。依法行政、高效便民、公平公正,既是行政法對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期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支持力度的必然要求。當然,新生代農民工個人素質的提高、社會歧視觀念的轉變等也要求政府除了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公共選擇理論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具有“經濟人”的特性,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地方保護主義對區域經濟的橫向流動帶來了障礙。安徽目前的省、市、縣、鄉(鎮)的四級行政層級,不符合組織機構扁平化的要求,導致信息傳遞遲緩,降低了行政效率,應在構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和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三大戰略平臺的機遇下,積極利用政策和機遇,統籌考慮新生代農民工的維權保障與加速地方經濟發展,把提高行政效率與增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維權保障結合起來,不斷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強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認同感。
五、農民工和諧維權的構建
農民工文化程度低,法制意識薄弱,在自身權益被侵害而找不到方法去維護時,他們往往易沖動或盲目聽從別人的一些非法維權途徑。例如:采取自殘、非法拘禁、故意傷害他人等暴力性方法,或者運用非常規上訪、聚眾鬧事等方法進行“維權”。農民工通過這些極端的、非法的“維權”方式,不僅沒有達到維權的目的,還有可能觸犯法律,權益非但沒有得到維護,并且還有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也影響了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ㄒ唬┖椭C維權的重要意義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推進了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進程。農民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而農民工采取和諧方式去維權,對社會、對自身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和諧社會的建設離不開農民工的參與,只有通過和諧維權,保證了農民的合法權益,才能讓農民工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農民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其次,和諧維權能更好地消除社會中存在對農民工的歧視心理。最后,通過和諧維權,能更好地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實現,減小社會的事故隱患,建設和諧生態環境。
?
?。ǘ┖椭C維權的具體措施
1.事前預防。由于農民工的文化程度較低,很多人對法律的有關規定不甚了解,對此可以加大法律宣傳,使農民工能知法用法,懂得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企業要普及勞動設施的安全使用方法;各地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勞動條件的監管力度;勞動部門也要加強監管,并確定農民工在企業有明確的勞動關系。
2.心理疏導。積極引導農民工增強維權意識,提高維權能力;對農民工進行幫扶,向農民工宣傳和諧維權的途徑和作用;加強農民工的職業培訓,使農民工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強工作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3.事后安置。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對農民工權益被侵害事件做出妥善地處理,并對農民工的家庭進行合理安置;對受工傷的農民工要進行幫扶,及時落實賠償金[9];對失業和未工作的農民工開設有關培訓,為其就業創造條件。
4.建立立體框架。(1)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將農民工也涵蓋在社會保險制度中,使農民工能享受保險政策。(2)建立全方位的法律援助體系。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并使農民工了解怎樣通過法律途徑合法有效地解決問題。(3)發揮工會在農民工維權中的積極作用。在雇傭關系中,農民工是弱勢群體,必要時要充分發揮工會的力量與企業進行合法抗爭。(4)嚴格執行勞動合同制度。勞動部門對企業的招工和用工進行嚴格監督,對惡意不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或簽訂不平等勞動合同的企業要進行嚴厲的處罰。(5)全面提高農民工的自身素質。只有農民工的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從根本上防止農民工的權益受到侵害。
【作者簡介】
??? 鄭林(1977—),女,安徽壽縣人,安徽省長豐縣司法局雙鳳司法所,司法助理員,碩士,高校講師,中國法學會會員,安徽省長豐縣婦聯講師團講師,安徽省行政管理學會理事,安徽省公共關系學會理事,合肥市公共關系學會理事。
[①]王春光.農民工一個正在崛起的新工人階層【J】.學習與探索,2007(3):58.
[②]中安在線.安徽農民工平均月薪2366元【EB/OL】.(2012-06-20)【2013-07-29】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2/06/20/005035301.shtml.
[③]韓俊.中國農民工戰略問題研究[J].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397.
[④]張秋錦.農本論—當代中國農民問題思考[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18.
[⑤]楊群紅.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研究[J].南都學壇,2008(6):31.
[⑥]康東書.新生代農民工利益訴求與有效實現之路徑探究【J】.決策探索,2011(7):72-73.
(責任編輯:谷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