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法治文化建設模式研究 |
|
吳婷婷
內容摘要:在法治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現有法治文化建設模式逐步顯現出其局限性,因此如何創新法治文化建設模式,從而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法治來安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是我們需要認真探討和深入研究的課題。在“六五”普法期間,必須要在法治文化上做文章,要在樹立新理念、出臺新機制、探索新模式上下功夫,打造多元、立體、常態化的法治文化宣傳模式。
關鍵詞:創新 法治文化 建設模式
法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現實需要,也是增加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 鑒于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六五”普法以來,來安縣高度重視法治文化建設,根據實際情況,編制法治文化建設方案,整合資源、拓展平臺、創新載體、豐富形式,法治文化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法治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現有法治文化建設模式逐步顯現出其局限性,因此如何創新法治文化建設模式,從而充分發揮法治文化在法治來安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是我們需要認真探討和深入研究的課題。在“六五”普法期間,必須要在法治文化上做文章,要在樹立新理念、出臺新機制、探索新模式上下功夫,打造多元、立體、常態化的法治文化宣傳模式。
一、法治文化建設建設初見成效
?。ㄒ唬╊I導重視,強化隊伍?!傲濉逼辗ㄒ詠?,來安縣高度重視法治文化建設,形成縣依法治縣領導小組主要抓,其他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全縣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隊伍建設,全縣各中小學落實了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制度,全縣各鄉鎮落實了法律顧問工作制度,全縣有普法講師團成員118人,普法宣傳骨干265人,法制宣傳志愿者580余人。
?。ǘV泛宣傳,增強觀念。以弘揚法治精神為主題的法制宣傳活動結合“法律六進”、“三下鄉”、“12.4”等法制宣傳活動經常性開展,進行法律知識的宣傳,提供法律咨詢,營造濃厚法治氛圍,提升了群眾學法興趣、強化了群眾法治觀念,增強了群眾依法維權能力。
?。ㄈ┴S富載體,創新形式。除傳統的普法欄目、普法報刊、普法櫥窗等載體外,我縣還建設了法治公園、法治廣場,開通了普法網、普發微博這些新興宣傳載體,充分發揮了其及時性、更新快、互動性強的優勢。該縣舉辦多次法治文藝演出、法治書畫攝影展、法律知識競賽,讓群眾寓教于樂。在法治文化廣場和法治公園里,游憩中幽讀誠心故事,閑步時輕吟法治格言;綠蔭下猜猜法律謎語,花叢中聊聊法治問答,朗朗上口的法治文化語錄和誠信短語,讓群眾休閑娛樂時輕松學法。
?
二、現有法治文化建設模式的局限性
?。ㄒ唬?機制建設不夠健全,工作合力有待加強。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現在還未形成各部門合力推動的長效工作機制,個別單位對法治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片面認為法治文化建設工作與自己無關,對組織實施法治文化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協調配合不夠,出現司法行政部門孤軍奮戰的局面,工作開展起來有諸多困難,沒有形成應有的規模和效應,影響了法治文化建設的推進。?????
?。ǘ┡c相關文化融合度不夠,服務功能未有效發揮。法治文化與機關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農村文化的融合程度需要進一步加深,與傳統文化、廉政文化、行業文化、旅游文化、環境文化等有待進一步拓展。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的支柱,法治建設應服務于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法治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也未能有效融合,法治文化服務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
?。ㄈ┤狈︶槍π?,普法教育實效性有待加強。普法的重點對象是領導干部、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民,這些重點對象各有特點,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雖然面對各類人群的普法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差異,但總體上針對性不強,且未形成長期效應。法律進機關、進單位、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的實效性還有待加強。
?。ㄋ模┺r村法治文化建設難以到位,問題亟待解決。當前農村大量人員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的問題,導致法制宣傳存在人員難集中、時間難安排、內容難理解的問題。而且由于鄉村一級普法經費得不到充分保障,難以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法制宣傳教育,農村法治文化建設難以取得明顯效果。
?。ㄎ澹┓ㄖ挝幕放茮]有形成,影響力不強。全縣目前法治文化宣傳載體豐富、形式多樣,但卻沒有形成自己有突出的品牌,沒有品牌就會造成影響力不強,帶動力薄弱的缺陷。
三、探索法治文化建設模式研究
?。ㄒ唬┘訌娝枷胝J識,培育普法理念。?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應根據不斷變化的新情況調整工作思路、理念,改進工作方法。在新形勢下就需要我們從傳統的舊格局中跳出來,創新工作方法,確立新理念,實現新目標,使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有一個全新的、深人的發展。法治文化是新時期法制宣傳教育的一項創新手段,法治文化是深深根植于普法宣傳的全過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本身也是法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要在總結以往20多年的普法宣傳經驗的基礎上,依托地域文化底蘊,在具體的形式與載體上,有機融入法治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普法新載體,樹立多元、立體、常態的法治文化載體建設理念。 要樹立整體工作理念,積極將法制宣傳教育寓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業,融入社會生活、娛樂、休閑、旅游等過程中,動員全社會各種力量都來參與法治文化的建設,通過不斷豐富宣傳內容、創新宣傳形式,整合載體建設,努力拓展群眾文化生活的深度和廣度,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需求,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實用性,加大法制宣傳教育的覆蓋面,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實際效果。
?
?。ǘ┘訌娢幕诤?,發揮服務功能。?將法治文化建設與地方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挖掘整理地方法治名人故事、法制典故、法治警言等文化資源,把法律知識通俗化,把法律規范直觀化,把法律歷史形象化。在具體實踐中,要將法治文化與機關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鄉村文化有機融合,進一步拓展法治文化建設的發展空間,不斷提升法治創建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品位。一是與機關文化融合,推進“法律進機關”。倡導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以機關各部門開展學法用法競賽活動,舉辦公務員法律知識測試,舉辦機關法制講座,形成機關學法計劃、內容、人員、時間、效果“五落實”,引導公務人員增強依法行政、公正執法意識和能力。二是與企業文化融合,促進“法律進企業”。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依法經營和外來務工人員學法用法,鼓勵企業創辦法制小報,營造依法經營、依法管理的氛圍。相關部門可針對性地開展“送法進企業”活動。三是與校園文化融合,實施“法律進學?!?。加強對中小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推動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進一步健全校園、家庭和社會教育相互促進的“三位一體”格局。要借助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在做好課堂學法教育活動的同時,推出模擬法庭,法制漫畫及法制故事創作比賽等。四是與村(社區)文化融合,加大“法律進鄉村(社區)”力度。鞏固農村(社區)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推進“法律顧問進農村(社區)工作”,加強“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工作,將法治文化建設與基層法律服務、社區矯正、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工作相融合,充分發揮聯動作用。
?。ㄈ┘訌娎碚撆c實踐結合,營造法治文化氛圍。?針對法治文化理論研究滯后的情況,要不斷加強理論研究,把握法治建設的新特點和新規律,切實解決現實工作中的問題,做到在法治實踐中發展和豐富法治文化理論,更好地指導法制宣傳教育和法治實踐。要進一步調動法律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以及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力爭多出研究成果,用法治文化建設理論指導實踐,深入探討法治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新方法、新思路、新措施。要鼓勵、引導、支持法治文化作品創作,不斷推出反映時代精神、群眾喜聞樂見、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提升法治活動的文化含金量和精神品位,營造全社會關注法治文化良好氛圍。
?。ㄋ模┘訌娖辗üぷ麽槍π?,增強法治文化實效。?在縣、鄉日常工作中,要重點加強農村法治文化建設針對性,農民最為關切的是涉及他們自身權益的問題,如房屋拆遷、土地承包與流轉,由于農民不了解法律法規,法制宣傳的作用在于幫助農民最大限度地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法制宣傳和法律服務人員要深入到農民之中,結合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抓住農民最感興趣的問題,圍繞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開展法律宣傳、咨詢和服務。實踐證明,結合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以案說法,最易為群眾所接受。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宣傳欄、廣播、電視、網絡、學校、農家書屋為載體,開辟法制宣傳教育專欄,設立法律咨詢點,調解各種民事糾紛,并抓住典型案例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墒盏绞掳牍Ρ兜男Ч?。
?
?。ㄎ澹┘訌娬ㄔO,提供法治文化支撐。?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法治的本質就是法律制約權力,它首先是以法治官,而不是以法治民??梢哉f,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設的關鍵。首先政府必須充分認識到守法的重要性,而不能認為依法行政就是用法律來管理老百姓;同時應把法治建設的重點放在法律的遵守和實施、實現。須知,法律只有得到有效遵守,法治文化才能形成,法治也才能實現。當然,我們不是說我們不要立法,而是強調在目前我國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的情況下,其重點和難點乃在于法律的遵守和實施、實現,尤其是政府守法更是關鍵。而且在目前的情況下還需要通過法律解釋的方法來處理現行法律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不完善之處。有必要強調的是,解釋法律同樣甚至更為需要政府執法者具有良好的法治文化素養。如果執法者不具有良好的法治文化素養,即使制定再完備的法律也可能執行不好,甚至會被惡意歪曲,導致惡劣的后果。因此,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重點。
?。┐蛟焯厣放?,提升影響力。法治文化的宣傳和教育的目的是使得法律能夠達致民眾的內心深處,使得民眾成為法律的主體,養成對法律的尊重和信賴。要按照主題鮮明、格調高雅造法治文化創新載體、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建設不同類型、不同特色、不同規模的法治場館、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街區,使法治文化陣地覆蓋每個鄉鎮和村(社區),強化法治文化的宣傳教育。加強各類法治文化陣地的管理,切實發揮其應有功效。在充分反映縣域經濟、社會、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進一步打造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全力形成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設品牌,提升法治文化影響力。(來安縣司法局)
(責任編輯:谷晴) |